返回上级 发帖
请教,哪些因素决定望远镜的倍数?
看了一些本站的科普文章,貌似没有提及这方面的知识,1,哪些因素决定望远镜的倍数。2,提高倍数受哪些因素制约。3,变倍望远镜是改变物镜组焦距还是目镜组焦距'还是同时改变。4,题外话,找到一个0度的胶合透镜,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,整体外镜面突出,内镜面凹进,这种结构的透镜作用是扩大视角,防止景物变形吗?

回复 9# 黎明在前


   您好,其实就好象去超市买零食,问这一袋多少克一样。都在上面有标注的,不用“计算”。(虽然有些标注是假的)

个人感觉,倍数虽然是望远镜的一个基本的参数,但是其实对于消费者角度来说——1、首先,它没有什么选择,比如手持望远镜,合理的倍数,最好用的,其实就是8倍左右。而台式的,也有对应的台式的合适传统的倍数范围。都很成熟传统固定了。也是长期合理优化的结果。

如果某些产品声称自己有,,,格外高一些的倍数,特别一些的倍数,也就是脱离较佳的常规了,往往自然都会带来一些缺点,或者说缺陷。另外,也可能是虚标的劣质的产品,这些,都不是咱们正常应该选择的范围。

也就是说,倍数上,好的实用的产品,其实倍数都差不多。所以,实际中也不是非常需要“计算”、“鉴别”这样的技能。

2、我猜测您问这个问题,可能是对于新手来说,第一眼就注意到倍数,怕遇到假的。所以上来就会问,怎么鉴别倍数(我的猜测)。

反正望远镜,也包括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东西,确实需要消费者去努力鉴别、判别——但倍数这个东西,好在基本是真的可以放心的- -,稍微了解一点最基础的知识就行了,然后可以轻轻略过它:)

TOP

向专业老师请教一下,望远镜的倍数怎么算呢?
请百忙之中给我一个回复哈,谢谢!

TOP

回复 7# 天天幸福


   客气什么:),好,谢谢

TOP

回复 6# ytwscc
    多谢您的辛苦讲解,我搜搜看,以后有疑问继续向您请教啊。

TOP

客气呢,实际中的光路图,我猜测可能因为计算太复杂,听别人说过有一种软件,输入镜片的形状和玻璃的类型,会自动输出光路图的?不一定有完全手绘的呢,或者说就算手绘,主要可能也都在计算上了- -

您问的有些东西其实我也不知道,只能根据一些光学常识什么的试着解释吧,比如靠近端口的镜片,对尺寸要求一般比较小巧可能,所以可能也是节省成本,就能猜到这里了:)

相机是通过测光来知道对没对焦的,所以虽然相机不知道咱们偷偷改变过镜头,它们只看在相机内的光线投影的最终结果。其实这方面网上搜索“ 相机 对焦原理”之类的关键词,能找到不少介绍。

TOP

标题

回复 4# ytwscc
    谢谢您的耐心讲解,请问哪里有绘制光路图的基础知识,感觉这方面既复杂又神奇,比如单反镜头,在变焦的同时又能基本对焦同步,即变焦后对焦环基本不动就能清晰对焦,又能在整个变焦范围内实现视场中心和边缘都保持基本不失真。还有比如我的一个腾龙70-300,内部有一片低色散镜片,比较靠近接口端,为什么用在这个位置比用在其他位置更能发挥它的作用?另外,我做了一个实验,在这个镜头尾部放了一个凹透镜,试图增大焦距,实际用来确实能增加不少,但不能自动对焦,手动对焦时取景框内的各个对焦点都不起作用,在镜头电路没改变的情况下,相机是如何得知镜头被改变了焦距,即使手动对焦清晰了,也得不到相机的合焦提示。

TOP

客气呢,对,一般含有凹透镜的物镜组,它生成的焦距很长,但是实际占的空间又不大。虽然平时不一定故意这样设计(因为其实很多不同的结构都有不同的好处,虽然都挺细微的)。

——如果想得到同样的画质,短焦距的镜片,制作难度比长焦距的要大。像很早以前,望远镜刚发明时,镜片是手工打磨,焦距都是故意做的越大越好。——除了当时没有消色差技术,焦距做的长可以减弱色差,也是因为短焦对精度的要求更高。

镜片本质上是对光线的加工,用形象的话说:镜片的弧度越缓和、微弱(也就是焦距越长),对光线的加工也越轻柔。就好像用锉刀在慢慢的加工光线,通过一个很长的距离,让光线慢慢拐弯。。。而镜片的弧度越大,比如一个挺厉害的放大镜,它对光线的加工很剧烈,类似在用斧子直接砍,很短的距离就让光线拐弯——前者其实对精度要求挺宽容的,而后者如果精度有一点不合适,就会在成像上明显体现出来。

——用凹透镜做目镜,现在几乎被淘汰了,这种原理有一些缺陷,比如视野很难做大。

决定出瞳距离的方面,其实这一堆镜片里面,随便有个镜片变化了,都会影响出瞳距离,有点类似个生态系统,雨一多了,植物的蒸发量又多了,导致云多,又减少了日照。但为了方便讨论,把这些杂乱的原因理顺,归归类的话:倍数大小、采用的透镜的焦距大小,还有目镜结构的设计,都会影响出瞳距离。虽然实际中它们又交织在一起。。

TOP

回复 2# ytwscc


    多谢管理员讲解。再说望远镜原理,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,物镜组在消色差的同时,设计在短的物理空间实现大的实际焦距用以缩短镜筒尺寸,而目镜做的尽可能短的焦距,说起目镜有个疑问,短焦距的凸透镜实现起来比较容易,但短焦距的凹透镜组不好制作吗?还是存在视场边缘形变问题,还是其他原因,为何天文望远镜用正像镜而不用短焦距凹透镜组,从而省去正像系统?
        还有一个问题,决定岀瞳距的因素是什么?

TOP

您好,其实可以把望远镜,模糊的想象成一堆镜片凑成的一个东西。这里面任何一个镜片的改变,其实都能带来倍数的变化。不论这个镜片是在物镜里,还是目镜里。

所以其实提高或者降低倍数很容易,主要是得到一个,,,好用的倍数的产品。(比如手持望远镜8倍,台式的20~25倍都比较经典好用)

——就好象咱们日常使用的筷子,不是越长越好,也不是越短越好,一般有个好用的长度范围。如果想单纯做高:)那其实挺容易的,只要简单改变下镜片的形状,就能做出实际中根本用不到的比如几十几百倍,上千倍。

可以调节倍数的结构,一般设计上是增加一两片镜片,让这两片镜片随一定轨道移动,也能改变倍数。从科学节省成本的角度,一般都是把这个结构做在镜片尺寸比较小的目镜组。

——对,您说那种设计,能减少边缘变形,其实还能改变其它一些细节,比如让眼睛不用紧贴望远镜,就一样也能看清楚整个视野。

TOP

返回上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