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帖子
- 12056
- 主题
- 874
- 积分
- 20203
- 注册时间
- 2009-7-6
|
metta(823597630)
metta(823597630) 10:49:28
第十二章 三种相
[65]
法的箴言
「相」可分为三种:「自性相」(sabhāvalakkha愞)、「有为相」(sa欞栀愀琀愀氀愀欀欀栀愀愞)及「共相」(sāma愀氀愀欀欀栀愀愞)。
唯有每一秒钟都保持正念观照,才能见到「自性相」。
↓
唯有见到「自性相」后,「有为相」才会显现。
↓
唯有「有为相」显现后,才能见到「共相」。
↓
唯有见到「共相」时,「观智」(vipassanāā愞)才会生起。
↓
唯有在「观智」成熟后,才能证得「道智」(maggaā愞)。
↓
唯有在证得「道智」时,才能见到「涅盘」(nibbāna)。
↓
唯有在见到涅盘后,才能从「恶趣」(apāya)解脱。[66]
自性相
「硬」、「紧」、「痛」等感受,即是「自性相」(sabhāva-lakkha愞)〔或略称「自相」〕。在这些感受生起时,禅修者立刻以正念观照,才能见到它们。这就是毗婆舍那的定则(niyāma)。
“Sabhāva”(自性)是由“saka”(自己的)及“bhāva”(性质)两个巴利语词所组成的复合词,意思是「特殊的性质」、「独特的性质」。「自性相」的同义词包含“paccatta- lakkha愞”(个别的相),“visesalakkha愞”(特殊的相)、“sarasalakkha愞”(自味相)。
若禅修者观察腹部的起伏、手的伸曲、坐、站以及走等现象,他会觉察到当下生起的种种「自性相」。「自性相」是禅修者在禅修初期会观察到的名、色现象。
依「阿毗达摩」(Abhidhamma)的方式,一切法需从「究竟法」的角度加以解释。但是,在禅修时,我们依照「经典」的方法,使用一般的「惯用语」,如「见」、「吃」、「坐」等等。
几世纪以前,《清净道论大疏钞》的作者法护尊者,曾提出辩驳(codanā),以问答的方式,澄清关于「标记」(labelling)这个禅修技巧的疑惑。所谓「标记」,就是在观察根、尘相触生起的现象之时,「在心中给予该现象一个名称」。待会儿,我将说明尊者的解释,以提供给你们作为参考。[67]
《小部.如是语》的〈见经〉(Di洞栞椀最愀琀愀猀甀琀琀愀)说到:
“Katha挀愀, bhikkhave, cakkhumanto passanti? Idha bhikkhu bhūta bhūtato passati; bhūta buūtato disvā bhūtassa nibbidāya virāgāya nirodhāya pa椞瀀愀渀渀漀 hoti. Eva kho, bhikkhave, cakkhumanto passantī”ti.
诸比丘!如何是具眼者能见?在此,比丘如实见「有」,如实见已,为了「有」之厌离、离贪与寂灭而行。诸比丘!如此是具眼者能见!(It 43-44)
「如实见有」(bhuta bhūtato passati)的意思是「如实地观见生起的现象」或「在现象生起时,观照它们」,此中的「有」(bhūta),即「生起的现象」,是指「有为法」,即「五蕴」或说「名色」(nāma-rūpa),是能被直接体验到的〔身、心〕现象〔即究竟法〕,例如,想坐下的「动机」以及随后而生的整个「坐的动作」。巴利句子中的第二个字“bhūtato”,是指「观照的方式」,也就是「如实地」或「在它们生起时」,此字和“yathāsabhāvato”(如其自性)同义。
为了看见「自性相」(sabhāva-lakkha愞),禅修者必须在所缘生起之时,立刻藉由「念」和「精进」将心投入于所缘上。这就如同进食时,为了捕捉食物的滋味,必须实时咀嚼食物一样。因此有句格言说:
唯有当场捉住,你才能见到自性相。
「唯有」这个语词很重要,因为它强调当下。观照之时,完全没有思考、反省、推测或诠释的空间,必须与当下共处,就是此时此刻,而不是未来或过去。 [68]
——班迪达尊者《解脱道上》第十二章(待续)
metta(823597630) 10:54:26
这部分大家要认真看,这是和实际修行密切相关的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