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
群规 和 不舒服的感觉应对
[打印本页]
作者:
ytwscc
时间:
2016-6-18 02:49
标题:
群规 和 不舒服的感觉应对
请大家注意群规:
(1)这个群是“南传”的实修群,基本上“只讨论”与具体禅修修习相关的任何问题。
(2)群里修学的是佛陀强调的:慈心禅、念处禅。群文件里有些资料。
(3)师资:群里有缅甸修学回来的尊者等数位资深的禅修老师,若修学中遇到问题,基本上在这里都能得到及时、简单易懂、准确可靠的指导和解答。
(4)注意:可能有新来贤友不知道的一点啊,如果与实际修习无关、或脱离具体实际修习比较远的问题,请尽量不要在本群里讨论。避免影响或占用大家时间。
(5)提醒若有偏差,请多谅解。环境大家一起维护
一个小故事:
佛陀问身边的比丘,是我手掌里的树的叶子多,还是我身后树林中的叶子多?比丘们回答:“世尊,您手中的叶子很少,当然是树林中的叶子多”。佛陀说:“是的,我所讲的法,有如手中的这些叶子,我没有宣讲的法,有如我身后树林中的叶子那样浩瀚。为什么这样呢?因为手中的叶子的这些法,已经足够众生们摆脱烦恼,得到解脱了。”佛法简单明了,佛弟子却因这简单而非繁杂,更易于得到清净。
其实真正的修习方法,都是比较简单直接明了的,即使有不明白,也可以提出并且在好的师资力量时,得到简单而准确直接的解答回复。如果有与具体直接的修习方法太远的谈论,其实可以保持神圣的静默。
作者:
ytwscc
时间:
2016-6-18 14:27
ytwscc(
dazhongguangxue@163.com
) 2016/6/18 13:46:58
感觉不舒服,提了一个认真想法,被同一个群的修习人斥“做好自己,勿发表无用论”。最近很多低级的基础性的争论,浪费很多精力,破坏环境氛围,如果大家知道一个体育老师是国家级的教练,是否还会有学生跳出质疑和纠结、贬低教练班级里的方法,以致浪费不必要精力,影响训练?有些情况可以从源头避免一大半的。我觉得我提的是实际的。不能满足有的人的喜欢,却从什么角度也不至于被斥这么奇怪。还是想发表出来。跟管理说抱歉。
丹苒如瓷(734669471) 2016/6/18 14:15:31
干嘛在意这些无所谓的是非
metta(823597630) 2016/6/18 14:18:03
有时间写这么多,可以把不舒服的感觉观灭了。要学会放下和觉知当下。
ytwscc(
dazhongguangxue@163.com
) 2016/6/18 14:18:47
恩。。试了,可能学习程度还不够
metta(823597630) 14:23:02
要完全投入地去观照和标记那种不舒服的感觉。如果还要接着去想,那当然就没用了。要密集地标记才能隔断那些强烈的要去想的冲动。
ytwscc(
dazhongguangxue@163.com
) 14:26:28
哦,感谢教导,遇到类似心境,下一次就真的去试
作者:
ytwscc
时间:
2016-6-18 14:31
ytwscc(
dazhongguangxue@163.com
) 2016/6/18 14:29:19
谢谢@o私下的沟通
o(760380042) 2016/6/18 14:30:17
一天中有很多心的变化,可以去觉察观照它,培养更强的觉知力,和正念
作者:
ytwscc
时间:
2016-6-19 04:57
metta(823597630) 2016/6/18 22:27:47
「念」(sati)的定义是:(相应心所)藉由「念」而忆念。(saranti tāya ... sati)。再者,「念」透过「不漂浮」(apilāpana)的特相,支配其它相应心所,如统理一切的大臣。
禅修者应如何将心固定在所缘上?他应努力让心和相应心所沉入所缘之中,就像石头直直地沉入水中,而不应让心像水面上的软木随波漂流。因此,念的「特相」是「不漂浮」(apilāpanalakkha愞)。
当你观照腹部的起伏时,当腹部上升,你看见它所有的三个阶段,即开始、中间、结束。你必须努力引导心,让它和所缘结合,否则,心会滑过所缘,从所缘旁边掠过。
如果你不能将注意力固定在其余的身、心现象之上,你必须回到原来的腹部上下,不要忘失它,就像跟在某个你想见的人之后,紧紧地跟随,不让他离开自己的视线。所以,我们的观照应该一个紧接一个,前后紧密相连。所以说,「念」的作用是「不忘失」(asammoharasa)。
「念」的「现起」是「面对所缘境」(visayābhimukha- bhāva)。如果你感到热、紧等感受,你就要观照每个感受;或者,在走禅移动时,你就要观照每个动作。[51]你的心必须在所缘境生起时面对着它。当你遇到某人时,你不只看着他的整个脸,也看着他脸上的种种特征,以便能了解他的外貌。相同的,当你在吃食物时,你细嚼慢咽、细细品尝,以便享受它的滋味;如果囫囵吞枣,你就不知道它的滋味,反而还会受消化不良之苦。当禅修者情绪低落时,他应该集中注意力观照当下的情绪,以便了解它们。当他如此与所缘面对面时,他就能了知所缘的本质,也就是,它的「自性」(sabhāva)或称「自味」(sarasa)。这时,烦恼便无机可趁。
如果禅修者松懈而忘失正念,他就会变得“丑陋”,他的心和他的生命就得不到正念的保护。反之,若精勤观照,他将会获得正念的保护,不怕烦恼的攻击。因此,「念」的另一个「现起」是「防护」(ārakkhapaccupa洞栞āna)。这会引发因果的连锁效应——有防护,便有安全,有安全便得宁静,获得宁静便会快乐。至于「念」的「足处」(近因),则是「强而有力的想」(thirasaā)以及「身念住等〔四种念住〕」(kāyādi- satipa洞栞āna)。
若要善塑人的生命,「念住」是必不可少的。发现清净自心的正确方法时,人们将对它深具信心。因为直接与所缘面对面,禅修者了知一切现象只是名和色。他了解到「名色辨别智」的殊胜(mahantta)。这时,他仍未到达把握因缘的阶段。但是,当他继续进步而到达更上一层的「缘摄受智」时,他就算是已成就广大慧(vipullatta)。在此阶段,他了知名、色之间的因果关系[52]——「名法」会引生「名法」或「色法」;「色法」也会引生「色法」或「名法」。
在了知名、色的因果关系之前,禅修者对因果本有怀疑,智慧尚很狭隘。现在,他去除了怀疑,智能也变得更有力。因为这时去除了「无因见」,他可以算是已得善塑。无论有多少人主张「无因见」,他都不会接受那样的邪见。
见到名、色的生灭、有为相、无常、苦、无我相时,无论有多少人说「名、色是恒常的、乐的、有我的」,他都不会相信。这是他获得进步、善塑自心的另一个表征。
如此,禅修者的念变得有力,逐步茁壮,直到他证得道智。累世以来被烦恼塑造出的丑形恶状,现在已得改善。只有成为圣者,人们才确定拥有庄严的生命;凡夫则随时可能脱离正途,回头拥抱原来不光采的生命。在此,圣者(ariya),指的是佛陀的四双、八辈弟子(sāvaka)。
——班迪达尊者《解脱道上》第九章(待续)
欢迎光临 大众光学 (http://ytwscc.com/bbs/)
Powered by Discuz! 7.2